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uanwu Hospital

科室新闻

成果发表|焦力群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揭示ROS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键角色

作者:张潇 来源:神经外科 发布时间:2024-08-21 16:35:29
字号: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09.jpg

Yan R, Zhang X, Xu W, Li J, Sun Y, Cui S, Xu R, Li W, Jiao L, Wang T. ROS-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Aging Dis. 2024 Mar 18. doi: 10.14336/AD.2024.0309

关键词

氧化应激、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内皮功能障碍

一分钟秒懂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过量的活性氧(ROS)会引发氧化应激,进而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这一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深入探讨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我们有望找到改善内皮功能障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想象一下你的血管像是一条平稳流动的高速公路。车辆顺畅,交通井然有序。然而,随着车流量的增多,这条高速公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堵塞点,交通开始变得拥挤。这些堵塞点类似于血管内壁的内皮功能障碍,它们无形中阻碍了血液的正常流动。动脉粥样硬化正是这种“交通堵塞”逐渐加重,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将探讨活性氧(ROS)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幕后推手”角色。

01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更好地管理或预防这种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至关重要。活性氧(ROS)过量产生引发的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活性氧包括超氧化物、含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等,这些分子在调节血管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活性氧的积累超过体内抗氧化酶的处理能力时,氧化应激便会发生,进而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ROS的主要来源包括NADPH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等。这些酶本应与抗氧化系统共同维持体内平衡,但在疾病状态下,它们的失衡可能导致严重的氧化应激。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14.jpg

 内皮细胞中ROS的生成与清除途径

大量研究表明,ROS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因素。本文回顾了内皮细胞中ROS产生的机制及其调控途径,并详细讨论了ROS引发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如何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特别关注的是,ROS引起的NO(即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降低、细胞内功能紊乱以及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积累等现象。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16.jpg

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17.jpg

活性氧(ROS)在内质网应激激活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本文还综述了脂质、蛋白质和核苷酸等氧化产物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尽管靶向氧化应激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展现了潜力,但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仍存在争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未来的临床研究有望探索更多针对氧化应激的治疗策略,如基于ROS的纳米颗粒或多靶点抗氧化治疗方案,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02 结论

通过理解活性氧如何加速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我们就如同掌握了修复这条“高速公路”的重要工具。虽然针对氧化应激的治疗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中,但深入研究这些分子机制将为心血管健康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突破,如创新的抗氧化治疗和纳米技术,为我们打开通向更健康未来的大门。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携手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带来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20.jpg

共同第一作者

颜瑞仪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19级博士生

获评国家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作为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Aging and disease、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BMC geriatric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多项基金课题,主持一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22.jpg

共同第一作者

张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住院医师

住院医师,医学博士,师从焦力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北京市科委等课题。迄今以第一/共一作者在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Aging Dis、JNIS、TSR、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3项。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23.jpg

共同第一作者

许文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到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工作至今。主要工作方向为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25.jpg

通讯作者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以及药物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等创新手术,并带领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同时,长期重视教育培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医生。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27.jpg

通讯作者

王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治医师,201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 Aging and Disease、SVN、JNIS、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扬帆计划等课题。《Brain Circulation》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志愿医生。

微信图片_20240926144630.jpg